您要打印的文件是:印度出现追赶中国热

印度出现追赶中国热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91


2006-02-22 15:58:25 国际经济信息编辑部

 

  118,正在日本访问的印度财政部长奇丹巴拉姆在新闻发布会上郑重地表示,印度至少需要10年,国民收入和经济发展才能赶上中国现在的水平。而这已不是印度领导人第一次在看起来毫不相干的场合提到中国了。

 

  印度社会正涌动着一股与中国比较、追赶中国的潮流。

 

  据法新社报道,2005年印度人均国民收入是700美元,而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大大超过1000美元。在人口总数大致相等的情况下,中国目前综合国力的世界排名为第6位,而印度为第10位。对此奇丹巴拉姆表示:“如果以人均收入700美元,年增长4.5%为基础,我们显然需要1012年,人均GDP才能达到1000美元。”最后他强调:“是的,中国现在走在了印度前面,我不否认这一点,但印度将会奋起直追。”他表示,将学习中国发展制造业,让更多农民从土地中解脱出来。

 

  经济一直是两国被拿来比较最多的领域,这位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的印度财长经常把“中国”挂在嘴边。去年2月,他在做年度预算报告,呼吁加大力度吸引外资时表示,“几个月前我在参加各国财长会议时,中国财长就坐在我身边。他的国家每年吸引外资超过600亿美元,而印度却只有其中的1/10,这让我感到非常无奈。”另外两位对中国倍加关注的高官是印度总理辛格和石油部长艾亚尔。在他们看来,中国在促进经济发展以及保障能源安全等领域大幅走在了印度的前面,“印度可以在许多方面把中国当作经济发展的榜样”。

 

  除了经济发展之外,印度政府在其他优先项目上也有意识地想和中国“比一比”。当中国“神舟”飞船数次邀游太空时,不甘落后的印度政府大幅增加了空间技术研究的投资,雄心勃勃地提出了“宇航员登月”计划。当中国宣布将在2008年进行探月的“嫦娥”计划后,印度迅速改变初衷,称将在2007年赶在中国之前实施“探月”计划。

 

  中国在制造业领域的优势也让印度人“耿耿于怀”。印度市场上的许多商品,记者一眼看中后,绝大部分情况下会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发现“中国制造”的标签。在印度“灯节”期间,印度市场上出售的中国彩灯比当地生产的便宜耐用,许多印度朋友都问记者,到底中国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印度经常拿来与中国比较的方面。印度的公路普遍狭窄不平,城市建设如供水系统、电力保障等仿佛还停留在中国的上世纪80年代,缺水、停电是家常便饭,去年4月,印度知名IT企业信息系统公司首席执行官尼勒卡尼在访问中国后便在报纸上登文感慨,“中国的发展超出我的想象!”

 

  印度爱与中国“攀比”实际上是出于对中国的重视,也是对于其自身发展的思考。其实,印度同样有着自己的强势领域。除了尽人皆知的信息产业之外,印度在生物制药、精密机械制造如汽车零配件等方面的生产和研发都超过中国。在经济服务体系、金融秩序管理等方面,印度也有值得中国学习的地方。和中国相比,印度有着大量可耕地、矿产资源及年轻劳动力资源,因此其经济发展的“后劲”绝对不容小视。

 

国际经济信息

这篇不是产品信息,而是经济信息,催人居安思危,从更广处着眼考虑全局。(